千年古村小阳泉是阳泉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,在村里成长、生活的往事犹如繁星点点,成为古稀之年的我心中永恒的记忆。如今,小阳泉村已被现代化城市的喧嚣所包围,山丘开凿变成南大西街,房屋土地变成居民住宅区、学校、公园……唯有那古庙、古牌楼、古戏台依旧屹立在那里,承载着历史的印记,被巧妙地融入小公园里。故乡为城市的扩建作出了贡献,尽管我的故乡小阳泉已改变,但我依旧爱着它,尤其是小阳泉的古庙和泉水,为我儿时的记忆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无尽的思念。 小时候,我经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去南庙玩耍,甚至吃饭时也要端上饭碗在庙圪台上吃,放学之后常在上面玩捉迷藏、打仗的游戏。听老辈人讲,小阳泉南庙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(1161-1181年),当时供奉着观音、普贤、文殊三位菩萨及善财、龙女等圣像,是小阳泉当时最壮观的一座庙宇。整个庙宇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,龙头兽脊尤为壮观,南北配房上下错落,庙前台阶高达二十多级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前檐坍塌,窗棂破损,个别木椽或断或裂。正殿南侧有一小门,俗称后院,也就是当时的教养院(后来叫福利院),孤寡老人都住在这里。南庙后有石靠山麻虎垴,前有东垴,左有西垴,右有赵家垴,四面环山。泉水长年从庙前流过,水流澹逸,祥气氤氲,自然环境得天独厚,营造出一块极具特色的风水宝地。 1968年圣像被毁,1999年城改大拆迁南庙被拆除。现在看到南庙的老照片,只能透过沧桑的年轮和斑驳的痕迹感受八百多年古庙之美,了解古庙为我们留下沧桑背后那曾存在过的沉重历史。 小阳泉的南沟掌有一个大泉眼,一年四季泉水长流,也是小阳泉第一大泉眼。每到雨季,水从山腰间灌木树林隐盖的山洞里泻出,飞花碎玉,叮咚作响,湿润的水汽氤氲于四周,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,灵窍顿开,感觉心中积淀的一些尘埃瞬间都被泉水冲刷去了。 我和几个发小上小学时常在这玩耍、看书、写作业。这里也是南沟及东垴一坡的村民们洗衣服、做冬菜用水的最佳地方。现在这个美丽而让人怀念的地方,已变成居民区。泉眼已被覆盖,但渗下来的泉水就像儿女思念父母流下的眼泪,一滴,一滴…… 南庙南侧张家院水井的水,清澈纯净、甘甜凉爽,到了雨季,水就自然上涨,在小阳泉数一数二。由于井水不含盐碱成分,教养院就用张家院水井的水做豆腐。豆腐很受人们的欢迎,而且供着一大部分村民食用,大兴矿、瓦窑坡的村民也常常来买。 我上初中时,每天都会来这里担水,这也成了我放学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。肩上的扁担颤颤悠悠,嘎吱嘎吱响个不停,水桶飞溅出来的水花洒出一条湿漉漉的“小道”。特别是冬天,这一路的“小道”会变成一条白色的冰道,小孩们便会在上面滑冰,家长不叫吃饭也不着急回家,一玩玩一天。 如今那段历史已经烟消云散,已被人们淡忘,只能留在记忆里。后来有了自来水,井就被抛弃了。随后的城中村改建,千年古村小阳泉十几眼井全部被填堵了。 看到东阁老爷庙的照片,心情很激动。从我记事起,就觉得东阁老爷庙是周边乡村中最具特色的。它气势恢宏,建筑工艺精美,曾被世人所赞叹,在千年古村小阳泉众多庙宇中独树一帜。东阁老爷庙建在村东口交通要塞,始建于清初顺治四年(1648年),占地面积240平方米,坐西朝东,庙门西开。老爷庙是土木结构,雕梁画栋、斗拱飞檐、古瓦兽脊,形状各异、栩栩如生。东阁坚硬结实,钢墙以下全由整齐的白砂石条砌成,一卧一立的古砖,三层砌筑碹起东阁。号称三朵花的围墙高大耀眼,老爷庙上的门窗是造型雅致的屏风式门窗,庄严的紫红漆色虽然褪色,但随太阳的照射,会折射出厚重耀眼的光亮。从长辈们口中得知,老爷庙曾是存放经书的地方。 东阁老爷庙前十多米处,是坐东朝西的古戏台,每逢过庙都有戏班子助兴,而且是两座台唱戏,人们都说是在唱对台戏,周边乡村都没有这么大的场面。前来赶庙会的男女老少更是络绎不绝,小商小贩从老爷庙排至小学校门口,货物琳琅满目,赶庙会也成了我小时候除了过年而经常盼望的事情,因为这天我们可以不上学,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东西。 小阳泉村现在唯一留下的庙宇就是新泉观,它曾是生产队办公室,也是库房。当时我作为库管员还在庙上住了一年。如今的新泉观,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,重新进行了修建,已被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新泉观由于处在闹市区,早已成为周边的一道风景。 乡愁是生活的底色,它潜藏在岁月的烙印中,跟随年岁的流转,更显出时光的沧桑,带着儿时的梦醒来,回味无穷。看着这些庙宇的旧照片,给千年古村小阳泉留下许多难忘的故事,每个故事同时也记录着一段历史,那些忘不了的历史,才是凝聚在我们身上挥之不去的烙印。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,像一根无形的纽带,通过旧影再现,通过儿时记忆,将我与故乡紧密相连,让时代的变迁成为永恒的记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