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
阳泉新闻网 >> 品评
我的两个故乡
□赵志亮
发布日期:2025-03-12 06:01
来源:阳泉晚报

  “我家住在黄土高坡,大风从坡上刮过,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,都是我的歌,我的歌……”听着这耳熟能详的歌曲,我不自觉跟着哼唱起来,游荡在外的心也在激昂的旋律中活跃起来。

  我的家乡冶西镇位于平定县城西南部,交通便利,矿产资源丰富。境内的七岭山主峰七千寨为平定县最高峰。冶西镇的森林、水利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独具优势。山上水资源充沛,林木、灌木繁茂旺盛。中川上游的尚怡水库,北川上游的原坪水库,南川的上冶头水库是全县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。

  记得儿时的故乡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村落一样,都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。那时的我住在一个大杂院里,院外就是村子里的小路,小路狭窄,最多能过一辆三轮车。大杂院的里面又分成许多独立的住户,左右分布开来,从外向里依次阶梯排列,有七八户之多。大杂院如同一个小社会,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人都有。因为在一起住得久了,关系熟了,大人们之间礼尚往来,互帮互助。孩子们也是亲如兄弟姐妹,比如谁家今天中午吃饺子,所有的小伙伴都要去尝个鲜;谁家买了大彩电,小伙伴都要挤到一个屋子里一起看电视。就是在那个年代,我们一起观看了许多好看的电视剧——千难万险、降妖除魔的《西游记》,生涩难懂、凄美动人的《红楼梦》,光怪陆离、奇幻莫测的《聊斋》,让人千般挂念的《渴望》,还有每天下午一放学就急匆匆背着书包跑回家必看的动画片《恐龙特急克塞号》《聪明的一休》《黑猫警长》《葫芦兄弟》……就是这个大杂院,承载了我儿时的所有快乐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经济条件越来越好,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二楼如春笋般矗立在村东头。村里把楼前的街道定名为光华街,同时还投资铺设了柏油路,路面宽阔平整,双向四车道,路的两旁留有一米宽的绿化带,并且装有路灯。这条光华街也成了当时冶西镇繁华的象征。几年时间里,村里先后修建了寨垴山农民公园、冶西镇电影院等。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。寨垴山农民公园上面有亭台楼阁、步行阶梯,人们可以在上面休闲娱乐、乘凉消暑、观赏美景、采风写生。电影院则成了当时冶西镇的文化娱乐中心,平日里每天都会上映各类影片,售票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。最让我们开心的是,管理员会在电影放映结束前十几分钟把门打开,让小孩子们进去,观看电影的大结局,也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片段。而每年“六一”儿童节,孩子们更是可以享受免费专场。我最喜欢的是《英雄儿女》和“三大战役”系列电影。

  搬入新家的第二年,我升入了当时在全县有名的冶西中学。学习虽然紧张而忙碌,但故乡却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。周末我们可以到寨垴山农民公园里游玩、爬山、打扑克、搞联欢。夏天的时候我们相约一起打篮球、骑自行车,还可以参加农历六月廿六热闹的传统庙会。秋天白天日间变短,除了学习,我和哥哥还要帮父母收秋,还要趁着夏日的余温早早地抬些红土和煤掺起来打成泥糕备用。寒假的时候,我们可以挤进供销社后院的人群里看杀年猪,可以去五矿大井的澡堂里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,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街串巷看春联、放鞭炮。

  三年后,我顺利考入平定师范,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外出求学。再后来,师范毕业后,我参加了工作。从此,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。

  如果说冶西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是我的第一故乡,那么东回镇无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!自199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,我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。身为一名教师,我用爱心、用自己的所学,温暖着、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,引导着他们积极向上、勤奋好学、勇于攀登,带领着他们走出大山,走出贫困,走向美好的未来。

  如今的东回镇与我参加工作之初相比,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泥泞狭窄的乡村小路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宽阔的水泥硬化路、柏油路;破旧的茅屋消失了,一排排崭新的平房换了新颜;之前的自行车、摩托车也款式更迭,大街小巷还停了许多小汽车。近几年来,东回镇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人民生活蒸蒸日上。镇党委、镇政府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,结合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,打造了“红色东回”“天然养吧”乡村旅游新模式。其中红色圣地七亘大捷纪念碑(馆)、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、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、刘伯承广场、平东抗日政府旧址、党性教育基地,每天都有游客来访。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东回乾明寺、马山千年古刹马齿岩寺、木槽九龙寺、苍岩圣母行祠,以及瓦岭古村落的千年古柏、香烟寺、槐荫祠等历史文化古迹。同时,借助乡村特色农业,还推出了洪水“连翘花观赏节”、西峪掌“梨花节”、七亘“采摘节”等一系列沉浸式旅游项目,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,还可以品尝到东回镇的特色美食、农家风味,体验当地的民俗民风、时代变迁。

  无论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,它们始终都是我心灵深处温暖的港湾,承载着我的情感与记忆,见证着我的成长与变化。故乡的山川河流、风土人情,如同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,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,融入我的身体里,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(编辑: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:白洁)
主办:阳泉日报社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4120190003
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晋)字第060号
地址: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:0353-6658025 邮编:045000
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
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*768
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