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电视纪录片《杨建国》之前,我是心有疑虑的。纪录片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特殊文本,简言之就是既要具有新闻性,还要具有文学审美价值。尤其是人物专题纪录片,弄不好就会落下“吹捧”的嫌疑。 一口气看完《杨建国》之后,我松了一口气。这部纪录片以凝练深情的语言风格,真诚朴实的镜头语言,犹如以版画艺术之审美形式,刻画出了阳泉工人画的奠基者,爱才、惜才、用才的示范者,阳泉工人画的创作、管理兼而有之的艺术家的品格与情怀。 作者李今朝是阳泉的作家,亦是阳泉“触电”较早的作家之一。他以敏锐的嗅觉,先前已经拍摄过许多文艺题材、红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作品,在业内颇有口碑。 《杨建国》从脚本创作开始,他就下了很大的功夫。据我所知,单单是片名就拟定了不下十个,其中许多片名还是邀请阳泉的作家、新闻记者、文史专家拟定的。最后思量来思量去,他还是觉得以杨建国老师的本名作为片名最合适。 我与杨建国老师只是认识,没有深交,估计就是他知道我是作协的,我知道他是一位画家。文联开会的时候,面对面遇到了就互相问个好。看了纪录片《杨建国》,我才晓得这位话不多、抽烟多的尊者,原来为了阳泉美术事业的发展,可谓是一针一线、一丝不苟地作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。 《杨建国》这部片子,首先是题材选得精。在阳泉文艺界,杨建国老师是一位不修边幅的画家,有一次审读稿子,神情太专注,衣服被炉子点着了,才发现自己遇到了危险。还有一次,他出外参加文艺活动,脑子里思谋着画作里的元素,结果穿着不同的两只鞋子出现在大家面前,令人忍俊不禁之余,又让人对他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。他在发现、培养文艺人才方面,更是有口皆碑。李今朝选择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拍摄纪录片,确实是慧眼独具。 其次是故事性强,具有较强的感染力。大家都知道,文艺作品或者是纪录片类的新闻作品,是需要有“兴奋点”的。这个点,如果把握不好,整部作品就会失去魂魄。观看《杨建国》的时候,我数度落泪。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处是:纪录片前边铺垫了许多杨老师的事迹,在受众对其心生敬仰的时候,忽然推出了杨建国老师去世的镜头。若不是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,这种“火候”一般人还真不好把握。 再次是细节刻画精致。电视纪录片不同于电视连续剧那样可以“有话慢慢说、有事缓缓讲”。电视纪录片由于时间要求短,在细节的选择、表现上,非常考验作者的艺术水平。在《杨建国》里,作者通过老照片、杨建国的代表性作品和他培养画家的执着……不仅表达了主人公的艺术追求、艺术人生,还刻画出了人物性格、社会环境等要素,其中的每一个故事、一句话、一个表情、一个动作都精雕细刻,在“可读性”的牵引下,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,语境与情境更加饱满,串联起了人物的命运与性格,呈现出了阳泉工人画的萌芽、壮大、繁荣与发展之脉络,强化了整部片子血肉丰满的文史价值。 最后是对于人物的“高度”实事求是,求真正源。有的纪录片,为了“拔高”主人公的形象,容易使片子失真,让受众特别是业内人士产生负面情绪。纪录片中,作者为了求真正源,不辞辛苦,东西南北奔走采访。杨建国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让他的同行说、同事说、学生说,看似散,实则通过以点带面、以小博大的艺术手法,绘制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,让大家看到了主人公的真实,从而强化了片子的艺术感染力。 总而言之,这是一部新闻性与文学性血肉相融的好作品,优美的镜头语言还顺带着宣传了阳泉的大好河山、都市气质。建议没有观看过的人,可以抽空看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