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
阳泉新闻网 >> 三农
深耕黄土地 练成“土专家”
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6:06
来源:阳泉日报

魏清来为农户挑选种子

  3月5日,春风拂过盂县广袤的田野。盂县登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清来,正蹲在一片玉米地旁,只见他伸出手指,捻起一撮泥土仔细感受着土壤的湿度。“施肥要注意比例,缺什么补什么,学会精准施肥,做到不缺肥、不浪费。”他一边认真记录数据,一边耐心向身旁的农户叮嘱。

  23年来,魏清来扎根土地,从一名普通种子经销商,成长为农业技术专家,用科技为田地“把脉开方”。

  2002年,魏清来创办“清来种子经销部”。创业初期,条件十分艰苦。白天,魏清来在店里忙碌地售卖种子;夜晚,当别人已休息,他又翻开农技书籍,研读起来。田间地头,成了他的实践课堂,他在那里观察作物生长,经常一待就是一天。2014年,凭借多年的积累和对农业的热爱,他成立盂县登丰种业有限公司,建起百亩试验田,记录每一株玉米的浇水、株距数据,筛选出抗逆性强、适应性广的品种。魏清来说:“至少试种3年,旱涝灾害都扛得住,才敢推荐给农民。”

  2015年,看到有人因盲目施肥导致土壤板结,魏清来跑遍盂县采集土样,联合农业专家研发出“测土配方肥”。这种肥料一次性施用,亩均节省80元,玉米抗病性却显著提升。上社镇农户试用后,5亩地收获4750公斤玉米,增产三成。如今,配方肥推广至千亩农田,成为“科技种田”的标杆。

  2023年,他的900亩试验田试种20余个新品种。“科技不是摆架子,得让农民看得见、用得上、挣着钱。”魏清来说。

  “魏师傅,快帮着看看这玉米咋不长个儿!”去年夏天,牛村镇北韩庄村大洼沟一户农民心急如焚地找到魏清来求助。魏清来赶到田间,发现秸秆细弱却无杂草。他蹲地查验两小时,最终锁定问题——农药喷洒过量抑制生长。调整用药方案后,秋收时这片地多打了250公斤粮。

  类似的“急诊”几乎每周上演。魏清来的手机里存着数百位农户的咨询记录,微信在线答疑。“坡地选耐旱种子,平地用抗涝品种,地力差的得配专用肥。”他说,“农民把身家押在地里,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。”

  路家村镇青崖头村的农户古晋峰家过去种玉米时,年年收成一般,不是遭病虫害,就是遇上肥料不对,产量总是上不去。由于他对魏清来的技术打心底里认可,便找到魏清来求助。魏清来二话不说,跟着他到田里仔细察看玉米苗的叶片、根系,又捻起一把土观察土质。一番检查后,魏清来判断是前期施肥不当,土壤肥力失衡,加上近期雨水多,导致玉米苗根系缺氧。随后,魏清来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,包括调整施肥方案、进行土壤排水等措施。

  按照魏清来的方法,古晋峰小心翼翼地照做。没过多久,玉米苗就逐渐恢复了生机,叶片变得翠绿挺拔。到了收获季,古晋峰家颗粒饱满的玉米堆满了粮仓。古晋峰逢人就说:“魏清来真有本事!以前我种地靠经验,但光有经验不够,还得有科学技术!以后种地,我就跟着魏清来学,他咋说我咋干。”

  如今,公司年销售种子3万公斤,农户从“单人买”变成“带群来”。魏清来依旧每天泡在试验田,琢磨好品种。“我的梦想很简单——让更多农民用对种子、施准肥,少流汗、多打粮。”魏清来说。

  春风掠过田地,魏清来的背影与田野融为一体。魏清来用23年光阴证明:他没有辜负盂县这片土地。他说:“农民要的是实打实让土地增产增收。我的任务,就是帮他们找到这条路。”(王嘉崧)


(编辑: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:白洁)
主办:阳泉日报社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4120190003
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晋)字第060号
地址: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:0353-6658025 邮编:045000
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
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*768
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